編者按: 在地理與藝術(shù)的交匯處,金京模先生的《地貌類型圖說》系列作品以其獨特的視角,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重新認識地球表面的窗口。這組作品不僅展現(xiàn)了畫家精湛的技藝,更通過藝術(shù)化的地質(zhì)語言,將喀斯特、冰川、丹霞等地貌的壯美與科學內(nèi)涵凝練于宣紙之上。 作為當代地貌繪畫的代表性人物,金京模先生深耕地質(zhì)美學領(lǐng)域六十余載。他的創(chuàng)作突破傳統(tǒng)山水畫的程式,以嚴謹?shù)牡貙W考察為基礎(chǔ),融合水墨、巖彩等多元技法,既保留了東方藝術(shù)的寫意精神,又精準呈現(xiàn)了不同地貌的形態(tài)特征與形成肌理。《中華江山圖》獲2024亞洲藝術(shù)經(jīng)濟年度數(shù)字版權(quán)十佳樣本,其科學性被多所科研機構(gòu)及高校地理系列為輔助教材。
《地貌類型圖說》 金京模 編著 1984年5月科學出版社 出版 二、我國陸地地形 談我國陸地地形之前,首先簡單介紹一下地殼表面的形態(tài)特征。 地殼的表面至巖石圈下界的厚度達120公里,表面高低起伏不平,基本上可分為陸地與海洋兩大部分。陸地面積為1.495億平方公里,占地球表面積的29.2%;海洋面積為3.61億平方公里。它們在地表的分布是極不均勻的,陸地多集中于北半球,占全球陸地面積的67.5%。地球上最高處是我國與尼泊爾接壤的珠穆朗瑪峰,海拔8,848.13米,最深處是太平洋中馬利亞納群島東側(cè)的馬利亞納海溝,在海平面以下11,033米。陸地平均高度為0.86公里,海洋平均深度為3.9公里。陸地上相當于1,000米以下高度的平原、低山和丘陵的面積最大,占地球總面積的20.8%;海洋中4,000-5,000米的海盆地面積最廣,占全球總面積的22.6%。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,西部多高原、崇山,東部多丘陵、平原,自西向東地形高度逐級下降,大致構(gòu)成三級階地。青藏高原是最高一級階梯,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,喜馬拉雅山脈、喀喇昆侖山脈聳立于高原的西南邊緣;昆侖山脈、阿爾金山脈與祁連山構(gòu)成高原的北界。青藏高原以東、以北海拔高度降低到約2,000-1,000米,構(gòu)成第二級階梯,分布有云貴高原、黃土高原、內(nèi)蒙古高原、塔里木盆地、準爾盆地、四川盆地等大興安嶺、太行山脈、巫山山脈及雪峰山脈一線以東,出現(xiàn)第三級階梯,以平原和低山丘發(fā)地貌為特征,較大的平原有東北平原、華北平原及長江中下游平原;低山丘陵有東南丘陵、遼東丘陵、長自山地等。
4:我國陸地地形的劃分 我國陸地表面的地貌是錯綜復(fù)雜的,按照高程和起伏變化可分為山地、丘陵、高原平原、盆地和洼地等類型。 山地丘陵 高山地貌的絕對高程為3,500-5,000米。我國高山多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邊緣地區(qū)及塔里木盆地、準噶爾盆地、柴達木盆地的四周。如阿爾金山、昆侖山、祁連山、天山、阿爾泰山、喀拉昆侖山、高黎貢山、怒山、點蒼山、大雪山等。
中山地貌是指絕對高程在1,000-3,500米,相對高程在200-1,000米的山地。我國中山主要分布在東北西部、內(nèi)蒙、黃土高原、秦巴山地、云貴高原一帶,以及高山與高原的邊緣。在東部的低山與丘陵地區(qū),也零星散列著一些中山,它們突出于群山之上山勢巍峨,成為風景秀麗的名山勝地。我國中山有大興安嶺、長白山、陰山、呂梁山、太行山、六盤山、秦嶺、大巴山以及中條山、合黎山、武當山、武夷山、戴云山等。黃山、幕阜山、九嶺山、武功山、雪峰山、廬山、衡山等也均屬于中山地貌。 深切割中山:相對高程大于1,000米。山體被深而長的縱橫谷地所切割,谷源逼近分水嶺,谷地極為發(fā)育,河谷多為典型的V形峽谷,谷窄壁陡,谷地上源坡降很大。山的頂脊受到強烈侵蝕,多呈尖窄山脊。
中切割中山:相對高程在500-1,000米之間。谷地網(wǎng)發(fā)育在山體的中下部多為V形谷,山坡多為復(fù)合坡。若伴隨有斷層作用,山體多為懸崖峭壁,山頂一般較窄。
淺切割中山:相對高程為100-500米。河流對山體的侵蝕比較微弱,因而山頂多呈渾圓形或穹窿狀,山坡和緩呈凸形坡,谷地一般比較寬淺,河流多已進入壯年期。
低山是指絕對高度500-1,000米的山地。按切割程度可分為中等切割和淺切割兩類。前者相對高程500-1,000米,后者相對高程100-500米。丘陵的相對高程在100米以下。低山和丘陵地貌分布甚廣,低山的四周被丘陵所環(huán)抱,無明顯的界線。我國低山與丘陵分布區(qū)有,華中、華東、中南沿海、山東、河南南部和西部、吉林-遼東、小興安嶺、遼西、四川等地區(qū)。 平行嶺谷式的低山與丘陵:其山紋線方向與構(gòu)造線方向相吻合,背斜多形成山地而向斜多形成谷地、山嶺和谷地大致平行延伸,山谷相間,重復(fù)出現(xiàn),成有規(guī)律的分布。我國四川東部、湘贛邊區(qū)、粵東等地的低山與丘陵均屬此類。
方山丘陵;山嶺大致處于同一基面上,四壁的坡度較陡,頂部通常較平坦。這種地貌分布在四川中部、廣東北部、湖南南部等地。 破碎丘陵:這是一種經(jīng)長期流水侵蝕作用所形成的丘陵地貌。其下伏基面通常是古老的巖層,多成群分布、波浪起伏、小丘零亂、頂面較圓,如巖溶地貌等均屬這一類。
紅巖盆地低山與丘陵:是我國南方紅色巖系中發(fā)育的一種地貌。紅色巖系分布在向斜谷中,被流水侵蝕形成許多開闊的紅巖盆地、盆地中的紅色巖系常形成丹霞地形。 平原盆地 平原一般分布在山地與海洋之間,或者大陸內(nèi)部的山岳之間,地勢寬廣平坦,或略有起伏。按照海拔高度可分為:低平原,海拔高度200米以下,如華北平原、東北平原;高平原、海拔高度200~600米,如成都平原。
高原是陸地上的寬闊地區(qū),海拔高度600米以上,表面較為平坦或略有起伏,四周常有崖壁與較低的地形單元分界,如青藏高原、黃土高原、云貴高原。
盆地四周是高原或山地,中央低平、外形似盆而得名,如四川盆地、柴達木盆地吐魯番盆地。
5.山的基本特征 無論規(guī)模大小,對周圍平地具有突起優(yōu)勢的地殼形態(tài),都可稱之為山。山由山脊(包括山頂)、山坡(包括懸崖)和山腳組成。
山脊包括山頂,形狀可有平、圓、尖三種。
山坡是從山頂?shù)缴侥_的傾斜地面,山坡的形態(tài)有不同,有直立的、傾斜的、梯狀的有的是凹形,有的是凸形。
山腳是指山與平地的接觸部位。
(以上圖片為《地貌類型圖說》第二章節(jié)選)
|